2017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大纲解析

2016-09-26  来自: 济南晋远图书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608

(一)2017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试卷内容结构

1.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教育学原理约100分,中外教育史约100分,教育心理学约40分,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2.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Ⅰ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二)2017年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各个部分主要的考查目标

1.教育学原理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正确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2.中外教育史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教育心理学

1)识记与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实验事实。

2)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3)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4.教育学研究方法

1)了解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理解教育研究方法的重要术语、基本概念,掌握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

2)具有进行教育研究选题及研究方案设计、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的初步能力。

3)能够运用教育研究原理分析和评论教育研究设计、成果及典型案例。

(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比较重要知识点汇总

1.在中国,“教育”一词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
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以及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等特点和规律。
4.
成书于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早的教育著作。
5.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这种问答法的第三步为产婆术,也叫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6.
夸美纽斯在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该书被认为是近代本教育学著作。
7.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遗传素质决定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8.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9.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整个过程,对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10.1902
年晚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近代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也是我国颁布的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11.
教师职业的大特点就是教师专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研究者、学习者、学者角色。
12.
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和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等五个发展阶段。
13.
现代学生观的内涵是: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的发展。
2)学生是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性;学生与存在巨大的差异(“应当把孩子看做孩子”)。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学生主体活动才是学生获得发展的内部机制(内因)。学生是责权主体,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看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14.
师生关系的内涵: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的关系。
15.
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其中,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使学生认识的整体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视野与方法。
3)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我国现阶段的基础课程教育中,必修课程一般包括课程和地方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划分,课程可分为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5)根据课程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6)从课程的呈现方式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16.
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17.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8.
直观性教学的贯彻原则: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2)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19.1632
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
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1.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2.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3.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德育原则
1)基本涵义:在德育过程,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24.
我国学生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5.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影响”的教育思想。
26.
班主任的基本素质:
1)心理素质:情感丰富,意志坚强,性格良好,兴趣广泛。
2)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3)知识素质:精通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教育科学知识。
4)能力素质: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
27.
好的研究课题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必须是新颖、的;必须是可行的。
28.
新课程倡导的教育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促进发展;②评价内容:综合;③评价方式:多样;④评价主体:多元;⑤评价特别关注:过程。
(四)附:真题练习

2016.55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相继颁布实施了《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和《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试述评其中有关系统知识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规定及其实施结果。

【标准答案】

 (119211925年苏联颁行《学术委员会教学大纲》,规定:①打破学科界限,按照自然、社会和劳动三个方面的综合形式排列知识,以劳动为中心; ②采用劳动教学方法;③废除教科书,推行“工作手册”“活页课本”和“杂志课本”。

2)《大纲》的颁行,切实加强了中小学教学与社会生产、劳动实践的联系,加强了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导致学校教学未能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导致学生整体文化知识水平下降。

31931年苏联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主要内容包括:①修订教学大纲,确保有范围明确的学科系统知识;②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学生获得参与社会实践的知识和能力;③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学校教学和教育目的。

4)《决定》的颁行,促进了学生对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但又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忽视劳动意识、劳动习惯的形成和劳动技能的训练,造成学校工作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关键词: 2017考研   教育学   大纲解析   基础综合  

济南晋远图书有限公司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济南晋远图书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山东亚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鲁ICP备13010587号-2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